close

藍家割包3.jpg

大學時光彷彿特別魔幻,所有愛憎喜怒格外分明,當時的事件隨著時間推移,漸次都會染上玫瑰色一般的風采。當時看的書,印象深刻,多的是三十四十的人們談論起思想的影響,還舉著大學時代的例子。當時看的戲,痛哭流涕,成人們到一定年紀後必然搞起懷舊的風情起來,總覺得新不如舊,一代不如一代。學生時代的歡騰與悠閒,最終會被時光的浪潮沖淡,被現實與求生的掙扎填滿,所幸還有些老店總是保有相同的滋味,能作為年輕過的留據,供來人不斷懷想。台灣大學正門口巷子內就有家台大學生們的共同記憶-藍家割包。
 
割包是個有趣的點心,又被稱作虎咬豬,外皮是類似饅頭的白色發酵麵團包覆著酸菜、滷肉,但並不像包子饅頭一樣全部包覆,而是留下一個缺口,看來的確和老虎咬食其他動物相當形似。上面再灑上些香菜和花生粉,是台灣常見的小點。藍家割包攤位並不大,從1995年的流動攤車一路擴大至今是二十坪左右的空間,每到傍晚時刻排隊的人龍都得曲上數折,蜿蜒到馬路口上,理直氣壯地因為祭五臟廟而阻礙交通。能內用,能外帶,傳統的大竹蒸籠蒸好一輪後根本無暇再蓋起蒸籠蓋,不到五分鐘就銷售一空。
 
我點了個割包和玉米湯坐在店裡頭,樸素淨白的空間,幾張陽春的桌椅,時代在此處沒有前進多少步履,坐在這好像能坐成一座山,一顆石頭,用最簡單的方式重新做回學生。牆上掛著二十多個木相框,裡頭寫上密密麻麻的外文字,有些紙張已泛黃,有些看似很新穎,多是外國留學生、外國教授來此探訪的筆跡。店員大多是叔叔阿姨的年紀,操著一口俐落的台語腔普通話,聽起來格外親切,就連割包裡頭的肥肉瘦肉都能任選,不僅可以選肥偏瘦,還能選擇瘦偏肥。幾乎客製化的體貼,大概就是台式的服務風格吧,都是人情。
 
上餐快速,割包的外皮雪白鬆軟有甜味,我從未吃過這樣好吃的割包外皮。將割包拿近食用,湊鼻就能聞見香菜的清香與花生粉香,伴隨一點酸菜的酸味。據店內說明,滷豬肉定是揀選質量好的,肉的份量也一定要多,這話不假,一個割包可抵女孩的一頓正餐。滷汁係以金蘭醬油為底,鹹香不膩,搭配佈滿油花的肥肉,口感是軟糯微甜。花生粉則是從萬華三水老街專制乾貨的鋪子採買,滿滿的花生香氣,不摻過多的糖喧賓奪主。酸菜也由自家處理,吃來並不特別的酸。像這樣的老店,滋味其實就是業主的哲學,該如何佐料如何掌握酸鹹,在在都是業主對美味的理解。我大口飲了那甜如蜜的玉米排骨湯,聽人聲沸騰與老闆來回穿梭的招呼,外頭的蒸籠又再掀了一次蓋,日日售出五百粒割包,人來人往,心想這巷中的歲月也不記年的吧,我又何嘗不是當初的我呢?
 
藍家割包4
 
藍家割包2
 
藍家割包1
arrow
arrow

    海達_墨跡大燈籠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