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若論海鮮,我偏好食蟹,常在秋節時分卸下城市裡的紛紛擾擾與好友驅車奔著台灣北海岸而去,往海岸的路途往往很長很靜,能把生活裡的雜質都沈澱。不論白日或黑夜,海岸都自有滋味。白天去能見到波光瀲瀲映著艷藍天,滿山綠樹盈盈,心不自覺也被點亮一片清明,而夜晚去,能聽見沙沙的浪濤拍岸聲,看星子佈天聽蟲兒嘶鳴,一陣陣一陣陣地洗滌靈魂裡的碎塵。而要吃蟹,首推萬里的龜吼漁港。
龜吼漁港因它獨特的岩石地形而得名,有兩座從陸地延伸至海上的褐色石山,一大一小,大的呈現拱起之態,較接近岸上,石體被海風梳化得斑紋瑰麗多彩,小的則是呈現缺口的橢圓狀,色澤較為均勻是淡褐色。兩者組合而看,就像隻大海龜面著波濤洶湧的海面怒吼,似是與天地自然抗爭一般。沿岸亂石堆積,刀削一般的深口在大面的平石上,一撥撥地伸出去,像是人的手一樣,手掌按著陸地,手指卻不斷地想要向大海探尋。而萬里龜吼的漁民倒是探尋了許多海底的黃金,這裡漁獲豐富,幾乎夏季起就能吃到各種不同的螃蟹,有以蟹黃綿密著稱的沙公沙母、肉質紮實豐富的花蟹、薄殼易食的三點蟹,蒸炒煮炸總有多樣手法能將蟹的精華美味提升至極致送到你面前。
三明美食是龜吼此處的老店,裝潢樸實,一貫的台菜風格,求料好實在不走虛飾浮華。我點了清炒地瓜葉、三杯中卷、以及挑了一隻十二兩重的沙母做成避風塘炒蟹。先上菜的是家戶可見的地瓜葉,三明的地瓜葉炒得翠綠欲滴清脆可口,與我們一般家常炒的還是有些微差距,我自己下廚時總難以拿捏那葉菜起鍋的時間點,一有過頭那翠綠的顏色便減少幾分。而三明的菜湯漂浮著金黃的閃亮的油泡,地瓜葉脈仍然清晰可見,上桌熱氣騰騰蒜香四溢,藉由尋常菜品還是能感受到老師傅與我們尋常人手法上的差異。接著上菜的是三杯中卷,三杯料理是甜酒釀、豬油、醬油幾乎以等比例調製來燉製肉品,故謂三杯。三明的三倍中卷相當入味,白色一圈圈的中卷浮在暗紅深沉的湯汁裡,一旁還有青蔥和薑,顏色亮眼。挾起中卷嚐一口格外下飯,肉質紮實咬下有筋性脆脆有聲,動了筷子就無法停下歇息了。最後,滿桌期盼的避風塘炒蟹來了。
蟹的腹甲被擺在中央,一對赤色大螯置於兩側,蟹眼睜睜,立在避風塘蒜末豆豉炒成金黃色的碎粒之上,全盤冒著熱煙,活像個怒目橫眉的海底將軍。外邊的蟹殼堅硬,但內裡將軍的肉是且嬌且貴的,肉絲白嫩纖細。你得用鉗子用筷子手嘴並用辛勤地撬開硬殼,才能吃到那麼一點極致風味,撬動硬殼細心去掉各節透明的骨片,一口吃下整隻蟹腳肉,讓蟹肉的甜味和海的鹹味一併在口中散開來,那真是要大呼痛快。而沙母蟹黃成微乾顆粒狀,味道厚重綿密,蟹膏如流金色,滋補的油膏入喉後蟹的香氣久久不去,濃郁鹹膩,只可惜一隻蟹只得那樣一口,無法多得。我說萬里龜吼的蟹會勾人,嚐過蟹的芬郁流湯後,連殼都不忍錯過,硬是要多啜吸幾口,直到飯菜都吃盡,滿足的胃再也容不下才停止。
天生萬物以養人,品得佳餚後,我也不禁讚嘆起造物巧手,能刻石如龜吼也能養肥蟹如此。這幾年據說因氣候變化,捕獲的蟹量越發不穩定,時間越來越難以捉摸。望每個人能與自然共生共存,歸還清淨與海洋,讓往後的每個秋日都有美蟹可大啖,世世代代餐桌上都有故事可說。
李海達,海上來的新古風女子。
一個寫作的人,平時寫天寫地,寫人生寫人情。
覺得生活就是書畫琴棋詩酒花,柴米油鹽醬醋茶。
IG: hilda.lantern https://www.instagram.com/hilda.lantern/
FB:@hilda.lantern https://www.facebook.com/hilda.lantern/
微博:海达_墨迹大灯笼
簡書:海达_墨迹大灯笼
個人主頁,全部文章在這裡喔:http://blog.hildali.com/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